Category: 🧑🏻‍❤️‍🧑🏼 两性婚姻

“女人是一个谜”的心理根源

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在2012年的一次访谈中这样说道:“女人是一个完全的谜(a complete mystery.)”当然,类似的说法已经流传很久了。我小时候在看系列电影《回到未来》时,里面那位开发出时间机器的物理学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女人是一个谜”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会因为一位或几位物理学家这样说就会显得更有道理(假如我们忽略这些人的“书呆子”气息的话),但它的确能体现出许多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认知。

作为一种现象,“女人是一个谜”的确是存在的,而且许多女人也承认这一点。本文分别从男性一侧和女性一侧来对这一现象的心理根源略作分析,同时也会提出缓解这种现象的根本思路。

男性情绪智力的先天劣势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词典,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定义是“一种智力,涉及处理情感信息并将其用于推理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能力”。这个定义当然是显得专业了一些。韦氏词典对它的定义则更为浅显:“认识、理解和巧妙处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如调节自己的情绪或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同情和良好的判断力)。”但是不要把调节情绪理解为压抑情绪,各种研究显示,压抑情绪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有时候中文世界把“情绪智力”翻译为“情商”,但在许多文献中“情商”其实指的是圆滑世故的能力,而不是情绪智力的本义。

按照一种情绪智力的四分支模型,情绪智力分为感知、使用、理解和管理。感知指的是一种侦测和破解情绪的能力,包括他人和自己。使用指的是驾驭自己的情绪是实现认知任务。理解指的是理解情绪语言的能力。管理指的是调节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能力。

女性比男性拥有更高的情绪智力,这是今天人们得出的相当肯定的结论。我们可以说女性拥有更高的情绪智力天赋,或者说男性存在情绪智力的先天的相对不足。最近有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男性对识别女性情绪方面的相对劣势反映在了不同的脑部区域的活跃程度上。不过具体来说,由于情绪智力又有四个维度,两种性别并非在所有四个维度上都具有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感知”和“理解”这两方面,而并非“使用”和“管理”。

然而,女性虽然拥有更高的情绪智力,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更具有情绪性(emotional)。很容易想象情绪智力和情绪性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情绪的性别差异是存在的,虽然不宜过分高估或夸大。一项研究指出,除了“骄傲”这一情绪男性明显得分较高外,其他所有积极或消极情绪都是女性得分较高。其他研究则发现只有较少的情绪类别存在女性较高的性别差异,而恐惧、悲伤几乎肯定名列其中。

于是,综合来看,由于男性的情绪智力的先天劣势,特别是理解情绪方面的能力的劣势,使得他们在面临具有较高情绪性的女性时,有时候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了。

但是也不应忘记,有一项经典研究指出,共情准确性表现上的性别差异是动机差异造成的,而不是简单的男女能力差异。研究者发现,只有当女性在执行移情准确性任务之前接受了一项评估其对目标人物的同情情感的任务时,她们的优势才会保持。但是假如以准确性为条件来支付金钱,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共情准确性差异将会被消除。如果我们接受这一论点的话,那么结论就是,男性的情绪智力的先天劣势并非真的是能力不足,而是男性并不擅长发挥这种能力。

女性的沟通障碍

一般认为,女性在表达性(expressive)较有优势,而男性在工具性(instrumental)方面较有优势。在观察女性同性友谊和男性同性友谊的相互方式的差异的时候,我们便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女性并没有时时刻刻地把表达性优势发挥到实际沟通之中,有时候反而是比男性制造出更多的沟通障碍。在观察夫妻争吵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把自己的表达性优势发挥到错误的地方。

谈过恋爱或结过婚的男性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自己的女性伴侣在不高兴的时候并不会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显得忽然且异常的通常是不友好的行为表达出来,而且同时不会主动做任何解释。比如在亲密关系中,这些行为包括忽然的长时间沉默,拒绝亲近,发脾气,情绪崩溃,制造隔阂甚至“闹分手”,等等。在约会阶段,女性不会对男性做出的某些安排、提议或举动当场提出反对,而是喜欢“秋后算账”,或者甚至始终不表态。在对女性心理活动的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忽然遭遇到这样显得异常的举动,男性感到费解便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多数男性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从沟通的客观角度来说,女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在制造沟通障碍,因为他们的内心在发生强烈的负面的活动,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并且以一种似乎对抗的方式行动。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中,女性并不是真的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是同时希望获得男性伴侣的关心后再在合适的氛围中表达出来。这涉及到一种深度的自我表露,而这种自我表露只会发生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之中,但是女性自己并不愿意去营造这种氛围,显然当女性在经历那种情绪的时候是不可能有心力去创造这种氛围的。所以,虽然这是一种客观的沟通障碍,但是从女性主观角度来看却似乎是必然的。

研究者已经明确,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女性会采取更多的反刍(rumination),这也是为何更多女性陷入焦虑或抑郁的原因。反刍的意思就是长时间独自沉浸在负面事件上,无论是过去的事件还是现在的事件。同样相关的是女性也会采用更多的愤怒抑制,不过该研究也发现,如果控制了抑郁症的水平,那么男女差异就消失了。女性报告的抑郁症数量大约是男性的两倍,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为悬殊。反刍和愤怒压抑都可能导致女性把负面情绪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但同时又默不作声或不做解释的现象。

于是,女性在某些情绪上的情绪性特征,以反刍和愤怒抑制为特征的情绪调节策略结合起来导致了沟通障碍。

结语:心理根源,以及理解女性作为男性的使命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女性在情绪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和他们的沟通障碍,可能促使她们的祖先在原始时代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存活下来,而不具有情绪智力的相对优势以及不存在沟通障碍的女性则可能在进化链条中被淘汰了,从而没能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并非进化心理学专家,这里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推想。

较高的情绪智力本身也意味着较高的生存能力和较高的择偶价值,这意味着在采集狩猎时代女性之间的择偶竞争要比男性之间的择偶竞争要激烈得多,因为这样她们更加容易判断出男性的想法以及竞争者的想法。

至于沟通障碍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它可能是这种女性内部的激烈择偶竞争的副产品,因为女性有时候需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和负面行为,以提高自己的赞许性,因为男性肯定不喜欢这些东西。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女性要测试男性对自己的忠诚以确保自己基因能够传递下来,也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照顾,于是表现负面行为但不做解释便是一种引起男性注意并进而测试男性的方式。男性也要通过其他方式来确保伴侣对自己的忠诚,但往往是通过其他更直接的办法,因为他们在力量上有先天优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女人是一个谜”呢?我发现,只要女性愿意自我表露,并且自己付出全神贯注的努力——前提是创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并且具有相关的关系——那么女性没有什么不好懂的。最近我跟一位朋友交流这个话题,她说自己“习惯让对方猜心思”,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保留“神秘感”便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提升自己赞许性的亲密关系策略,同时也可以对伴侣进行测试,并且她自己也觉得自己“难懂”。不过我认为这跟“欲擒故纵”(playing hard to get)一样是以神秘感为宗旨,从而很有可能是一种反噬的策略。至于觉得自己“难懂”也并非难题,因为可以在沟通中更加了解自己,毕竟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奥义所在。

总之,我认为,理解女性,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高唱“女人是一个谜”,是男人生之为男人的使命。这意味着男性有义务去感知和理解女性伴侣的情绪,并且在对方愿意的情况下,去使用和调节情绪。即便存在冲突,男性也应当尽可能把理解对方放在第一位。这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也在程度更轻的意义上适用于异性友谊,并在某种意义上适用于抽象的男女关系。只要坚持这种心态,我们便一定会拥有充分的动机,并展现自己的能力。(文/冷金乘)

情感漠视

有的人,缺乏情感回应的能力。

这类人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对情感浓度需求特别低,不知道该怎么和另一半建立真实的情感流动,也不懂得该怎么回应伴侣的感受。

他们和另一半,往往会建构“假性亲密关系”。

和这类人相处,你会感受到他对你不够爱。看起来他承担了丈夫的责任,比如会给家庭提供经济,会照顾孩子,但你总能体验到他身上有一种疏离感,你的情感一直得不到他的回应。

他也会在特殊的时刻给你惊喜,会扮演一个好丈夫,可是你觉得自己并没有得到他给予的爱的滋养。

你们两个人建构的亲密关系并不真实。

你会怀疑他的内心对你不够爱,尽管你们两个人可能是周边人眼里的模范夫妻,可只有你感受到很痛苦。

于是,你会要求伴侣爱你。但他觉得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在努力尽到丈夫的责任,反而会觉得你对他的要求太高了。

其实,并不是你的要求高,而是他一直都没有打开自己的内心,他适应了压抑自己的感受,无法理解你的情绪。

相处时遇到冲突,他会回避、沉默;在你分享自己的喜悦时,他也无法真正为你开心;在你表达脆弱时,他会隔离你对他的情感需要;在你表达自己情感需求时,他的内心会感受到窘迫,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你。

陷入到这种感情状态中,你会很纠结。

它无法让你坚定地离婚,却一直让你感受到痛苦和折磨,你不知道自己的婚姻该走向何处。

其实,这种婚姻状态的形成,也并不是对方的错。

他并不是故意忽视你,而是因为这类人被动地形成了“情感回应能力的丧失”。

比如,他们在疏离型的家庭中长大,父母之间没有情感的流动,很冷漠,他们也内化了这样的情感模式,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情感期待;

或是和父母某一方的关系特别差,被父母情感勒索,就关闭了自己的感受,恐惧感受的表达,对他人感受的感知力变得格外迟钝;

也可能是父母两个人都很强势,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会被父母强势地否定,长大后也会变得很难共情他人的情感;

在这样的婚姻里,你可以选择离开对方。

但如果你很爱另一半,想要把婚姻过得幸福,我们需要去看到伴侣不敢打开他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理解伴侣行为背后的逻辑。

当我们能看到伴侣真实的内心世界,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懂得和理解,让伴侣有被接纳的感觉,就会逐渐改善彼此的情感状态,伴侣在感知到安全后,也会逐渐重构他的行为模式,开始回应你、让你体验到被爱和幸福。

亲密两性关系中的回避行为

很难拿捏你在他面前说的话合不合时宜、下一步又该说什么。因为你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注定了你们之间的信息交换是无效的,他总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让你整晚抓耳挠腮,就是沉默。

不回避的人会以非常积极的姿态解决你们关系中任何细枝末节,会表现得非常神经敏感,他希望对方从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最佳体验,而不是长久地忽视显著的问题。

听多了沉默是金,但实际上,沉默在大多数关系里面并不是高贵的,并不是深沉的,仅仅只代表着无所适从、回避和逃避。新生儿不发表演讲是因为他不屑于吗?只是因为他不会说话。很多人不说话也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思想的巨婴罢了。

如果你非要从他嘴里套出他沉默的原因,他会告诉你,sorry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只好不回了。这听起来无奈,实则代表着关系处理能力的缺位。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男性身上,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他们的社会成长历程中更少获得表达自我情感需求的经验,自身也缺乏欲望与动力去拓宽这方面的能力。

对于工作,他们创造出了很多原则去最大化沟通效率,比如老板的信息,在自己资源/信息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要如何回复对方,以达到既告知实情又表忠心的目的,然后在进度更新后第一时间update对方,通过这些话术同时表现自己的真诚和努力。但反观在情感关系中,通常缺失了这种权力的不对等,或者说实质上是权力的调换,导致他们没有动力寻找最优解来打破这不必要的沉默。

在相识的初期,有人会因为你展露出来的某一面而接近你,比如你的言论看起来很新锐,你的文字读起来很先锋。他们选择和这样一个人在一起仿佛是对自己审美品位的印证,从而证明了自己不是只从胸部和长相评判一个女孩,而拥有更高级的趣味。

因为任何属于外部的,社交媒体的形象,都是支离破碎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无法承载爱与欣赏,如果有的话,那这些爱和欣赏的对象不过都是一个幻影,和对方本人并无关系。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去认识和崇拜文字背后的作者,而是升级自己的意识,实现自我教育,改善自己在现实中的行事方式。

所以当这些通过社媒内容来了解你、肯定你的人,真正接近你之后,会发现你和他任何遇到过的任何一个人一样普通平常,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任何一段关系一样,充满着欲望、不平衡、怀疑、矛盾。当他发现了这一点,会快速感到失望,之后他会觉得这段关系失败,觉得自己失败,因此想要重开。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偶尔萌生想要重开的想法,坚持需要勇气,对于亲密关系,放弃重开是最容易的选择,尤其是对于热爱沉默的人。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处理不好这一段亲密关系的人,也并没有能力处理好另外一段。

这结果很容易被预见并且不可能有差错,就是这个人要么在一段拧巴的关系里面妥协痛苦生存下去,要么一次次地对亲密关系失望,并始终以为所有的问题都归根于没有找到某个唯一的soulmate。

所以,当你们之间的了解更深入了一层的时候,在他觉得他已经获取了掌握了关于你的全部真相的时候,他一改往日的殷勤,又会选择躲开这个看起来极其普通和脆弱的你,这是他沉默的开始。

有些人本身就是很无趣的,他们的娱乐方式全是被别人二手加工后的镜头组合,以至于接收的思想都是一些被有意识诱导的思想。他们为什么常常沉默呢?因为出于本心,出于真正的兴趣,他们没法靠自己的意识谈论任何东西。

他其实根本不关心你最近读了什么书的,他之所以在刚见面的时候问出这个问题,一是为了把你和其他不读书的女生划分一个阶级差别,以此证明自己接触到了另一种女人的优越性;二是为了以此推进下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和你睡觉。一旦这个目的达成了,他不会管你有什么爱好最近又读了什么有意思的最新著作。因为不管你是读了网络漫画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来说其实都一样。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精神食粮,或者说从亲密关系中获取精神食粮。他们问这个问题只是需要确保你是他们打上标签的一种形象,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村姑,配得上他们那支读过书或者有很多钱的生殖器,然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和你上床睡觉了。睡完觉之后,他们仍然只会朝着短视频发出笑声,而不是和你所谈论过的书,而对你们之间的问题保持沉默。

回避是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这是一个群体行为,我们没有义务和能力去教育和改变。回避者身上仍可能会有一些无关的外部特质吸引你,就像你也会吸引他们,可能因为他的眉眼刚好符合你的审美,或者刚好戳中你的性癖,这都无所谓,很正常,因为任何原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都是合理、而且不应被苛责的。

但是越过这些个性化的特质,这个人再可爱再性感再有魅力,指导着这个人的行事逻辑仍然是回避这一套,他也因此和其他大多数人没有本质区别,这在关系中需要被牢记。

我们需要牢记的原因是因为要明白一段关系能带给我们的价值有限,对方不可能是一个完美伴侣,他可能只能陪伴我们一段路。你可能不能选择和避免他是不是一个善于回避的人,但在整个过程中,要避免的是作出忽视自我需求,而一味迎合对方需求的决定。

你的性欲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可以做爱可以做受虐者可以和对方交换裸照,可以玩各种不被主流话语所赞赏的游戏,但是前提是你真的想这么做,而不是仅仅是对方希望你这么做,你乐在其中,但你不能强行说服自己乐在其中。我们可以和回避者交往,前提是他们身上有我们需要的价值,但我们必须牢记这些价值是什么,而不超出它们的界限,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盈余的能力去处理这些复杂深入的问题,这段关系可以谈得上喜欢,但谈不上依恋。

早几年有些女生喜欢把自己归类于男性群体,原因是自己不善表达、行事一板一眼,仿佛这样可以从另一方面突出自己的逻辑能力、突出自己的反差可爱。但愚钝并不是什么好特质,敏感性才是在好的情感关系中非常重要、不可缺位的。人都有这些能力,只是有没有去特意发展和唤醒的区别。要发掘自己感性的一面以及善于表达的一面。真正的依恋关系只可能在非回避者之间发生。

丧偶式婚姻

丧偶式婚姻是一种形容婚姻生活不美满的描述,一般指夫妻一方冷漠对待家庭,无视家庭义务,虽然名义上没有丧偶,但是婚姻生活如同丧偶。

形成原因

一、各自忙碌。夫妻双方因为工作原因不着家,时间一久,不容易关注对方。

二、不愿约束。现代人要求人格独立,哪怕结婚了也一样,不想被对方管着,当夫妻一方感觉有约束就容易出现争吵和推卸责任。

三、早出晚归。家庭需要男人或者女人出去工作,对方留在家中。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家概率最大,男人出去工作,家里什么事情都不过问,家庭需要男人的时候都不见人,这就是最典型的丧偶式婚姻。

四、异地分居。有些家庭男人或者女人单方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家庭,导致夫妻一方独立照顾老人与小孩。距离遥远,女方或男方感觉婚后生活与单身没有本质区别,更甚者除了付出相应义务以外,没有任何家庭感。

本质问题

丧偶式婚姻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本质是当下社会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失衡,夫妻双方对于精神需求的漠视所导致。丧偶式婚姻深层原因也可能为少年时代未体验到家庭温暖,人成年后对于婚姻生活迷茫。

解决方式

一、多关心对方。结婚后,男女双方一定要好好对家庭负责,任何时候都要优先考虑对方和家庭,多关心对方感受。

二、多陪伴家人。工作再忙,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抽空陪陪家人,让自己的另一半感受到伴侣的存在,家庭有需要时挺身而出,别让一个人的失望越积越多。

三、夫妻交流。夫妻之间需要多交流,交流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让对方放心。在这个诱惑十足的社会,交流也让对方更有安全感,不要让对方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误会自己,影响双方感情。同时,交流更能加深双方感情,让双方越来越恩爱,消除丧偶式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