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亲密关系

“女人是一个谜”的心理根源

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在2012年的一次访谈中这样说道:“女人是一个完全的谜(a complete mystery.)”当然,类似的说法已经流传很久了。我小时候在看系列电影《回到未来》时,里面那位开发出时间机器的物理学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女人是一个谜”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会因为一位或几位物理学家这样说就会显得更有道理(假如我们忽略这些人的“书呆子”气息的话),但它的确能体现出许多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认知。

作为一种现象,“女人是一个谜”的确是存在的,而且许多女人也承认这一点。本文分别从男性一侧和女性一侧来对这一现象的心理根源略作分析,同时也会提出缓解这种现象的根本思路。

男性情绪智力的先天劣势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词典,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定义是“一种智力,涉及处理情感信息并将其用于推理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能力”。这个定义当然是显得专业了一些。韦氏词典对它的定义则更为浅显:“认识、理解和巧妙处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如调节自己的情绪或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同情和良好的判断力)。”但是不要把调节情绪理解为压抑情绪,各种研究显示,压抑情绪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有时候中文世界把“情绪智力”翻译为“情商”,但在许多文献中“情商”其实指的是圆滑世故的能力,而不是情绪智力的本义。

按照一种情绪智力的四分支模型,情绪智力分为感知、使用、理解和管理。感知指的是一种侦测和破解情绪的能力,包括他人和自己。使用指的是驾驭自己的情绪是实现认知任务。理解指的是理解情绪语言的能力。管理指的是调节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能力。

女性比男性拥有更高的情绪智力,这是今天人们得出的相当肯定的结论。我们可以说女性拥有更高的情绪智力天赋,或者说男性存在情绪智力的先天的相对不足。最近有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男性对识别女性情绪方面的相对劣势反映在了不同的脑部区域的活跃程度上。不过具体来说,由于情绪智力又有四个维度,两种性别并非在所有四个维度上都具有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感知”和“理解”这两方面,而并非“使用”和“管理”。

然而,女性虽然拥有更高的情绪智力,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更具有情绪性(emotional)。很容易想象情绪智力和情绪性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情绪的性别差异是存在的,虽然不宜过分高估或夸大。一项研究指出,除了“骄傲”这一情绪男性明显得分较高外,其他所有积极或消极情绪都是女性得分较高。其他研究则发现只有较少的情绪类别存在女性较高的性别差异,而恐惧、悲伤几乎肯定名列其中。

于是,综合来看,由于男性的情绪智力的先天劣势,特别是理解情绪方面的能力的劣势,使得他们在面临具有较高情绪性的女性时,有时候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了。

但是也不应忘记,有一项经典研究指出,共情准确性表现上的性别差异是动机差异造成的,而不是简单的男女能力差异。研究者发现,只有当女性在执行移情准确性任务之前接受了一项评估其对目标人物的同情情感的任务时,她们的优势才会保持。但是假如以准确性为条件来支付金钱,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共情准确性差异将会被消除。如果我们接受这一论点的话,那么结论就是,男性的情绪智力的先天劣势并非真的是能力不足,而是男性并不擅长发挥这种能力。

女性的沟通障碍

一般认为,女性在表达性(expressive)较有优势,而男性在工具性(instrumental)方面较有优势。在观察女性同性友谊和男性同性友谊的相互方式的差异的时候,我们便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女性并没有时时刻刻地把表达性优势发挥到实际沟通之中,有时候反而是比男性制造出更多的沟通障碍。在观察夫妻争吵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把自己的表达性优势发挥到错误的地方。

谈过恋爱或结过婚的男性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自己的女性伴侣在不高兴的时候并不会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显得忽然且异常的通常是不友好的行为表达出来,而且同时不会主动做任何解释。比如在亲密关系中,这些行为包括忽然的长时间沉默,拒绝亲近,发脾气,情绪崩溃,制造隔阂甚至“闹分手”,等等。在约会阶段,女性不会对男性做出的某些安排、提议或举动当场提出反对,而是喜欢“秋后算账”,或者甚至始终不表态。在对女性心理活动的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忽然遭遇到这样显得异常的举动,男性感到费解便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多数男性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从沟通的客观角度来说,女性在这种情况下是在制造沟通障碍,因为他们的内心在发生强烈的负面的活动,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并且以一种似乎对抗的方式行动。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中,女性并不是真的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是同时希望获得男性伴侣的关心后再在合适的氛围中表达出来。这涉及到一种深度的自我表露,而这种自我表露只会发生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之中,但是女性自己并不愿意去营造这种氛围,显然当女性在经历那种情绪的时候是不可能有心力去创造这种氛围的。所以,虽然这是一种客观的沟通障碍,但是从女性主观角度来看却似乎是必然的。

研究者已经明确,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女性会采取更多的反刍(rumination),这也是为何更多女性陷入焦虑或抑郁的原因。反刍的意思就是长时间独自沉浸在负面事件上,无论是过去的事件还是现在的事件。同样相关的是女性也会采用更多的愤怒抑制,不过该研究也发现,如果控制了抑郁症的水平,那么男女差异就消失了。女性报告的抑郁症数量大约是男性的两倍,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为悬殊。反刍和愤怒压抑都可能导致女性把负面情绪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但同时又默不作声或不做解释的现象。

于是,女性在某些情绪上的情绪性特征,以反刍和愤怒抑制为特征的情绪调节策略结合起来导致了沟通障碍。

结语:心理根源,以及理解女性作为男性的使命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女性在情绪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和他们的沟通障碍,可能促使她们的祖先在原始时代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存活下来,而不具有情绪智力的相对优势以及不存在沟通障碍的女性则可能在进化链条中被淘汰了,从而没能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并非进化心理学专家,这里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推想。

较高的情绪智力本身也意味着较高的生存能力和较高的择偶价值,这意味着在采集狩猎时代女性之间的择偶竞争要比男性之间的择偶竞争要激烈得多,因为这样她们更加容易判断出男性的想法以及竞争者的想法。

至于沟通障碍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它可能是这种女性内部的激烈择偶竞争的副产品,因为女性有时候需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和负面行为,以提高自己的赞许性,因为男性肯定不喜欢这些东西。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女性要测试男性对自己的忠诚以确保自己基因能够传递下来,也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照顾,于是表现负面行为但不做解释便是一种引起男性注意并进而测试男性的方式。男性也要通过其他方式来确保伴侣对自己的忠诚,但往往是通过其他更直接的办法,因为他们在力量上有先天优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女人是一个谜”呢?我发现,只要女性愿意自我表露,并且自己付出全神贯注的努力——前提是创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并且具有相关的关系——那么女性没有什么不好懂的。最近我跟一位朋友交流这个话题,她说自己“习惯让对方猜心思”,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保留“神秘感”便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提升自己赞许性的亲密关系策略,同时也可以对伴侣进行测试,并且她自己也觉得自己“难懂”。不过我认为这跟“欲擒故纵”(playing hard to get)一样是以神秘感为宗旨,从而很有可能是一种反噬的策略。至于觉得自己“难懂”也并非难题,因为可以在沟通中更加了解自己,毕竟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奥义所在。

总之,我认为,理解女性,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高唱“女人是一个谜”,是男人生之为男人的使命。这意味着男性有义务去感知和理解女性伴侣的情绪,并且在对方愿意的情况下,去使用和调节情绪。即便存在冲突,男性也应当尽可能把理解对方放在第一位。这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也在程度更轻的意义上适用于异性友谊,并在某种意义上适用于抽象的男女关系。只要坚持这种心态,我们便一定会拥有充分的动机,并展现自己的能力。(文/冷金乘)

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指很多人在情感里的连结处于很浅层的状态,然后又处于不作为的状态。

产生机理

两个人在一起,最理想的状态是依附理论里面描述的安全型依附关系,就是两个人对彼此感到安心,信任,安全,不会有焦虑或者不信任的感觉,然后互动过程和情绪流动都很顺畅。

但是显然每个人个性里都会多多少少有焦虑性或者回避型的特质,因为极少有父母能够做到十全十美,所以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需要处理焦虑、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在亲密关系里焦虑,不信任,或者缺乏安全感。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早期经验中体验过被扶养人抛弃或者可能抛弃的风险,所以我们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感到焦虑或者回避,本质上是我们内心对被抛弃的恐惧和伤痛感。这些情绪是情绪聚焦疗法里所谓的原生情绪。

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我们在面对恐惧或者伤心的情绪时,又产生出了很多次生情绪,比如有些人用冷漠来掩饰伤心,有些人用愤怒来掩盖恐惧。这些次生情绪,可以理解为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很多人带着这些次生情绪的防御机制长大成人,并且走入亲密关系。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段亲密关系里,A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愤怒地指责对方:“你为什么不在乎我。你这个不负责任的人渣。”B听到之后,也感到同样的愤怒,因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攻击,于是回应:“你居然会这样侮辱我,我无法容忍这种态度。”两个人的争吵和矛盾会因此进一步升级,但A的原生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抚。

这在EFT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互动。事实上非常多的夫妻或者情侣,关系无法深入,都是因为双方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原生情绪/次生情绪,缺少认知,因此两个人的情感互动中存在很多的恶性循环,也就阻碍了两个人获得更亲密,更安全的关系。

形成过程

当两人关系亲近到可以一直相处,但是又因为这些恶性循环一直存在,无法被察觉和改变时,我认为假性亲密关系就产生了。两个人看似亲密,但其实关系里有很多的禁区,有很多不可以触及,一触即发的部分。两个人小心地回避着这些禁区,极力维持和谐美好的场面,但彼此都没有获得令自己满意的亲密情感。

这种关系在消失的爱人里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两个人没有沟通,没有坦诚的对话,遇到问题都是采取逃避的方式,也没有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而是任由关系一步步恶化。

在我的情感和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这种关系的确是比较常见的。一方面很多人对自己的情绪模式,对两人相处的不良循环缺少觉察和意识,另一方面,在遇到矛盾问题时,两个人缺少寻求帮助,尤其是专业帮助的意识。因此会反复在一些细节的琐碎的事情上面争论对错,但其实都忽略了情感流动受阻,误解和误导性的表达,才是带来问题的真正原因。

而且很典型的一种状况是,两个人在一起的蜜月期临近结束时,很多问题已经出现了,可是这时候两人却还渴望着继续保持蜜月期的甜蜜,拒绝去面对问题,拒绝承认两人要走的更亲密,需要有更深一些的沟通和对相互的理解,而是在吃蜜月期的“老本”,吃到一定的时候,蜜月期的甜蜜经历,再也无法说服两人忍受当下的矛盾冲突时,就可能产生感情破裂或者出轨等现象。

避免方式

要避免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两人在一起要有预防意识,两个人都是独自生活几十年的成年人,性格和情感上肯定有很多差异,在一起需要磨合,需要去探讨“当你这样表达的时候,你真正在表达的是什么。”,以及“当你这样的时候,你最希望我怎样做。”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的关系已经深入,并且矛盾问题已经产生了,而且已经超越了你们以及你们的亲友能够处理的范围的话,我强烈建议你去找一位做夫妻咨询和治疗的咨询师,去做一些梳理的工作。很多人愿意为自己的伴侣买几百几千块的礼物,却不愿意花几百块钱去看看咨询师,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误区。

所以说假性亲密关系的产生,一半因为彼此情感和性格问题,另一半因为疏忽和不重视。要避免这种状况,就应该像治疗癌症那样,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